AI 创业暗战 2025:机遇与挑战并存,有人半年签单破亿

2025 年,AI 浪潮席卷而来,打破了传统商业格局,无论是大厂 “老兵”、海归精英,还是草根创业者、应届新人,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。这场浪潮不仅是技术革新,更是速度、认知与执行力的全面竞赛,却也伴随着 “泡沫论” 争议,创业者们在巨头环伺下,以差异化打法寻求突围。

一、多元创业者入局:从自由创业者到大厂 “老兵”

在 AI 创业赛道上,不同背景的创业者纷纷投身其中,凭借各自经验与洞察开启新征程。

image

1. 自由创业者的 “野路子” 探索

造梦次元创始人沈洽金是连续创业的 “野路子” 代表,无职场经历,创业资金来自天使投资与个人积累。从大学时期的互联网零散项目,到通用人脸识别身份验证公司、互动视频平台,他始终在风口试错。2022 年底生成式 AI 浪潮来袭,ChatGPT 与用户的情感对话让他意识到,大模型技术能降低内容创作门槛、打造个性化供给,遂于 2023 年春节后带核心团队创立 AI 驱动内容公司 “想法流(IdeaFlow)”,推出 “造梦次元” 平台。

其构想是让 AI 在平台构建平行现实的新宇宙,孵化原生 “AI 网红” 并纳入厂牌,通过 “IP” 化让用户对 AI 角色产生情感记忆。截至 2025 年 6 月,造梦次元 App 累计用户超 1000 万,用户日均活跃互动时长超 100 分钟。

2. 大厂 “老兵” 的技术突围

  • 星尘智能来杰:原百度小度机器人团队负责人、腾讯 Robotics X 实验室 1 号员工,曾助张正友博士搭建 Robotics X 实验室骨架。2022 年底,受 Meta 首席 AI 科学家杨立昆 “世界模型” 概念启发 ——AI 需脱离互联网,与真实世界交互学习,而机器人既是 AI “执行器” 也是 “传感器”,可为大模型提供物理世界数据。他遂离开腾讯创立星尘智能,立志做 “为 AI 而设计的机器人”。2025 年 8 月世界机器人大会(WRC 2025)上,星尘智能 Astribot S1 机器人完成准备早餐、制作咖啡、分拣物品等复杂任务,展现 “AI 智能” 与 “超强操作” 的深度耦合。
  • DeepWisdom 吴承霖:曾在腾讯处理十亿级用户、千亿级数据的 AI 落地工作,获腾讯、华为内部数十奖项。他带领团队创业,目标是降低 AI 落地成本,让大厂级 AI 技术惠及普通企业,甚至构想 “1 人公司 + AI 军团” 成为社会常态。2022 年 11 月 ChatGPT 发布时,他断言自然语言编程将至,并提出 “多智能体是下一代 AI 技术栈”;2023 年初打磨出 MetaGPT 原型;2025 年 2 月上线的智能体产品 MGX,零成本推广下,上线仅一月年化(ARR)收入破 100 万美元,全球注册用户超 50 万。

二、巨头夹缝中的突围之道

AI 赛道虽公平,但巨头早已布局,创业者需各显神通突破困境,且其突围方式与锦秋基金观察到的 “快速成长公司三大信号(解决具体痛点、做填补鸿沟产品、强执行力)” 相契合。

1. 深元人工智能:以 “效率” 抢滩市场

1994 年出生的深元人工智能董事长周家豪,是年轻创业者代表。2025 年 3 月,他联合中科大专家团队创办公司,依托过往技术积累,2 个月内实现技术跨越,5 月发布全球首个 L4 级智能体母体系统 “MasterAgent”,支持一键生成多智能体集群并自主协作交付成果。

面对竞争,周家豪将 “保持敏捷开发机制和效率” 放在首位,问题 “立刻开会讨论解决”,用户需求 “研究透、快速落地”。他选择深圳创业,正是看中其商业机会与执行效率,“深圳半年发展抵过去四年”。高效策略让 MasterAgent 商业化迅速,公司合同金额超 1 亿元,业务渗透金融、医疗、汽车制造等多垂直行业。

2. 想法流:寻 “非共识” 建壁垒

沈洽金认为,应用公司需构建 “非共识” 壁垒。他指出,大模型厂商如同 “操作系统”,创业公司若只做简单工具,会随系统更新被 “吃掉”,必须做 “操作系统” 无法完成的事 —— 建立内容生态。为及时掌握行业动态,与技术研究员交流成为他的日常。

3. DeepWisdom:向内挖潜 “组织创新力”

吴承霖参考巨头经验,在公司打造学术循环组织:大部分代码内部可见,作为 CEO,他会在员工转正、答辩等环节查看代码细节,欢迎员工指出其代码 BUG;公司内部多数工作通过开源和学术发布,构建学术循环。

此外,公司还催生 “root 组”—— 由 “氛围编程精英 + AI Agent” 组成的超级小队,被赋予 “端到端发现并解决问题” 的最高权限,避免需求传递冗长,提升组织效率。

锦秋基金创始合伙人杨洁也强调,AI 放大执行力负例效应,快慢团队差距会快速拉大,“识别负例方向 + 高执行力” 是决胜关键。

image

三、AI 行业争议:泡沫还是 “iPhone 时刻”?

2025 年 AI 行业热度攀升,但 “泡沫论” 与 “iPhone 时刻将至” 的争议并存,行业方向与投资策略也呈现差异化特征。

1. 泡沫争议:巨头加码与质疑声交织

  • 质疑声音:2025 年初 DeepSeek 爆火引发 VC 圈 FOMO(错失恐惧症)情绪,春节期间 VC 纷纷 “加班” 找项目,但随后市场 “AI 泡沫” 质疑渐起。高盛报告提出,生成式 AI 或为 “投入多、获益少” 的资本无底洞;10 月 OpenAI 年度开发者大会上,CEO 奥特曼坦言 AI 许多领域 “有点泡沫化”,但强调 OpenAI 自身发展健康;微软财报电话会议上,分析师直接发问 AI 投资能否获回报、是否处泡沫中。
  • 巨头动作:尽管有质疑,谷歌、微软、亚马逊、Meta 等科技巨头,在上季度财报中均明确表示将增加 AI 资本支出,并预测该趋势持续至 2026 年。

2. 行业观点:理性看待泡沫,聚焦长期价值

  • 沈洽金认为,每轮新技术浪潮早期都有泡沫质疑,如 PC 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,当前 AI 泡沫是阶段性问题 —— 因 AI 尚未大规模融入日常生活,新技术能力待开发、产品不完善,但 AI 在消费领域潜力巨大,“只需等待”。
  • 锦秋基金投资副总裁石亚琼表示,关键不在是否有泡沫,而在 “泡沫破灭后谁能留下”。她指出,VC 圈 FOMO 仍常态,但投资策略分化,机构更关注 “谁懂用户需求、谁建真正数据飞轮、谁形成真实优势”。

3. 行业方向与投资分布

  • 主要方向:2025 年 AI 创业分三类 —— 应用层(重建行业工作与生活方式)、算力 / 芯片层(重建计算基础)、具身智能 / 机器人层(重建比特与原子世界交互)。
  • 投资侧重:以锦秋基金为样本,过去一年其出手超 50 个项目,56% 为应用层(今年应用层百花齐放),25% 为具身智能,10% 为算力基础,近 8% 为智能硬件(AI 应用硬件形态)。
  • 产品与模型之争:行业争议 “模型一统天下还是产品更有价值”,某 VC 内部判断 “懂用户的产品更稀缺”。
    -​商业化逻辑:天际资本副总裁江志桐称,对情绪价值类 AI 产品,不追求绝对收入,更看重用户情感链接、依赖程度与平台粘性,“成熟团队会锁定用户群,通过优化产品策略加深链接,这是新平台难夺走的”。

4. 细分领域机遇

  • 芯片市场:Token 调用量加速增长,AMD 预测 2028 年 AI 芯片市场规模超 5000 亿美元;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2025 年 Q3 财报显示,其每月处理 Token 数量从 980 万亿次升至 1300 万亿次,同比增 20 多倍。
  • 机器人领域:正迎来 “ChatGPT 时刻”,数据集爆发、资本狂奔、成本下降三大拐点叠加。IT 桔子数据显示,2025 年前 8 个月,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达 386.24 亿元,是 2024 年全年的 1.8 倍。

5. 未来预判

石亚琼认为,市场可能低估 AI 行业热度与高质量人才带来的产业虹吸效应,2026 年行业 “水温” 将更热,创业者需思考 “更多公司融到钱后,如何应对竞争、招募并留住人才”。

杨洁则在锦秋基金被投 CEO 闭门讨论会上表示,“AI 的 iPhone 时刻不是要来,而是已开始”。她回忆 2007 年 iPhone 时刻后十年,诞生了高通 / ARM、OV 小米、微信 / 抖音等 “参天大树”,强调 “无论在哪个 AI 战场,2025 年都是最好的时刻”。

本文整合自 36 氪转载的微信公众号 “时代财经 APP”(ID:tf-app)文章《AI 创业暗战 2025,有人半年签单破亿》(作者:庞宇),原文图片引用如下:

  • 想法流(IdeaFlow)办公室:图源:时代财经摄
  • 星尘智能 Astribot S1 机器人:图源:时代财经摄(原文提及该机器人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,未提供额外图片链接,此处以原文描述为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