胖D来侵权风波揭秘:商业伦理、法律博弈与零售业创新的挑战

avatar

Tong

2025年五一期间,一家名为“胖D来”的卖场开业引发舆论地震。这个与零售业标杆“胖东来”仅一字之差的名称,迅速点燃了公众对商标侵权和商业伦理的讨论。当胖东来连夜向市场监管部门提交投诉书并邮寄律师函时,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,实则撕开了中国零售业竞争生态的暗疮——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某些企业正用“蹭名牌”的下作手段透支市场信用,而这种短视行为终将成为行业进步的绊脚石。

一、名称碰瓷背后的投机生意经

从“康帅傅”到“粤利粤”,中国商业史上从不缺“山寨经济学”的信徒。此次“胖D来”事件中,操盘者的套路如出一辙:将知名品牌“胖东来”的中间字替换为“D”,同时宣称“胖”寓意丰盈富足、“D”取自董事长姓氏。这种解释看似冠冕堂皇,实则经不起推敲。且不说“胖D来”母公司此前已注册“淘D来”等商标,形成明显的“蹭流量矩阵”,单看其开业时邀请明星造势、在社交媒体宣称“学习胖东来”的操作,司马昭之心早已路人皆知。

更值得玩味的是,“胖D来”选址浙江嘉兴,而胖东来的核心市场在河南许昌,两者地理距离遥远。这种“跨区域碰瓷”策略,既想借胖东来的全国知名度快速打开市场,又试图规避直接竞争带来的法律风险。但他们低估了现代商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——胖东来作为拥有170亿元年营收的零售业标杆,其商标在全国范围内享有极高辨识度,“胖D来”的名称混淆行为已构成《商标法》第五十七条明确禁止的侵权行为。正如法律专家黄钊所言,这种改名如同将“星巴克”改为“星霸克”,本质是对消费者智商的公然冒犯。

二、商业伦理失守的连锁反应

“胖D来”事件折射出当下商业社会的价值扭曲。当某些企业热衷于“搭便车”时,真正受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创新生态。胖东来之所以能成为“中国零售业的天花板”,靠的是“用真品换真心”的经营理念——从严格的商品质检(每月下架200批次不合格食品)到极致的服务体验(提供8种购物车、免费煎中药),其成功建立在对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上。而“胖D来”们的投机行为,不仅稀释了消费者对优质品牌的信任,更传递出“踏实经营不如投机取巧”的错误信号。

这种伦理失守还可能引发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恶性循环。近年来,永辉超市、步步高集团等头部企业已开始学习胖东来模式,通过提升员工福利、优化服务质量实现业绩增长。但如果“胖D来”这类企业仅凭名称模仿就能分食市场红利,真正投入资源做品质的企业反而会陷入“创新成本高、回报周期长”的困境。长此以往,中国零售业将难以摆脱“低价竞争”的泥潭,更遑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。

三、法律亮剑方能守护商业文明

面对“胖D来”的侵权行为,胖东来的法律反击具有标本意义。从向市场监管部门提交投诉书到邮寄律师函,其维权路径清晰且果断。这不仅是对自身品牌价值的捍卫,更是对整个商业社会规则的维护。参考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的华润怡宝案,法院曾因恶意侵权判赔500万元,此类判例已释放出明确信号:法律对商标碰瓷行为零容忍。

值得关注的是,“胖D来”事件中暴露出的监管漏洞同样不容忽视。尽管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明确禁止“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近似的标识”,但现实中仍有不少企业抱着“先上车后补票”的侥幸心理。监管部门需进一步优化商标注册审查机制,对明显具有蹭流量嫌疑的名称申请实施严格筛查。同时,应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网络,让“胖D来”们在任何市场都无处遁形。

四、消费者觉醒倒逼行业升级

在这场博弈中,消费者的态度至关重要。当“胖D来”开业视频在抖音引发3826点赞时,部分网友的宽容态度值得警惕。“名字相似而已,关键看服务”的言论,实则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淡薄。须知,纵容“胖D来”就是纵容下一个“康帅傅”,最终损害的是全体消费者的选择权。

可喜的是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。胖东来春节期间单日营收破亿元、外地顾客占比过半的现象,证明市场对真正优质品牌的认可。这种认可不仅体现在购买力上,更体现在对商业伦理的坚守上。当消费者拒绝为“蹭流量”行为买单时,那些妄图走捷径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。

结语

“胖D来”事件犹如一面镜子,照出了中国商业社会的浮躁与投机。在这场关于品牌价值的博弈中,胖东来的法律亮剑、监管部门的严格执法、消费者的理性选择,共同构成了守护商业文明的防线。我们期待看到的,不仅是“胖D来”改名的结果,更是整个零售业对诚信经营的重新敬畏。唯有如此,中国商业才能真正走出“模仿怪圈”,在全球竞争中赢得尊重与未来。正如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所言:“商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,而不是制造泡沫。”这或许才是“胖D来”事件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。

收藏

扫描二维码,在手机上阅读
请先 登录 再评论
豫ICP备19045730号-1
豫公网安备41038102000137号 sitemap